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点期,现代化的推进、改革的深化,都随着着社会风险的产生。而伴随公民意识的觉醒、技术的进步与政府治理方法的转变,愈加多的社会个体也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现在的社会公共舆论空间是一个多元、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舆论的进步是一个融合了社会、技术、文化、政治等多个面向交互用途的过程,其中既包含微观层面的影响,也包含中观层面、宏观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类原因使国内的舆论空间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面向,推进着互联网舆情的形成及演变。
1、互联网舆情的概念
互联网舆情与互联网舆论都反映了网络上公众对公共事件的建议、看法、态度,有时两者也被混淆用,但很多研究者都指出,两者之间是存在显著差别的。互联网舆情是指网民在肯定时期和网络空间内,对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特别是社会热门、焦点问题所持有些多种情绪、意愿、态度与建议的总和①,而互联网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互联网公开表达的具备影响力的建议②。史波觉得,互联网舆情和互联网舆论在主体要点、形成时间、显隐属性和量质特点上都存在显著有什么区别。他觉得互联网舆情的主体是网民,而互联网舆论的主体有官方和公众之分,舆情形成的时间比较早,而舆论则是在舆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互联网舆情并未必和互联网舆论一样是公开表达的,常表现出肯定的内隐特点,并且具备分散性和易变性,而互联网舆论则是集中稳定的③。